各位讀者好,感謝訂閱茶裡談。
今天想和各位談論的是人生中的為什麼。我想,一個人一生如果要成為你心目中理想的那一個人,那就要不時的問自己「為什麼」。準確來說,我們要用謹慎的態度,去思考生活周遭的各種為什麼。
例如:為什麼我在這裡?為什麼我在做這個工作?為什麼我要做這些事情?
問這些問題的目的,是要釐清自己的目的。例如身為醫學生,我想最常問自己的問題便是:「為什麼要讀醫學系?」每個醫學生的答案當然都不同,但是無論答案為何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。
還記得前一些時間,和一位朋友在宿舍裡討論這個問題。他是醫學系的卷哥,聰明伶俐,算是天才一類的人物。談論到這個問題,他自己也表明他其實不太喜歡醫學系的課業。乍聽之下很欠揍,畢竟他總是考一百分,而我總是墊底。我問他那是什麼樣的力量,推行他繼續的走下去?
他說:「如果這個世界,能夠因為他而有一丁點的改變,那就值得了」
醫學系入學面試的時候,大家總是說自己想要幫助人、想要有什麼貢獻之類的,所以我通常對這種答案無動於衷。不過那一晚,旁邊沒有面試評審,所以我知道那是真心的。他是發自心裡的闡述。
能夠如此堅定的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,在台灣的社會中真是難得一見。台灣社會教我們要當醫生當工程師、要賺大錢光宗耀祖、要做大事業有大成就,卻不曾教導年輕人好好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讓自己的人生快樂、讓自己人生有價值。
我以前總是希望自己一定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,一定要有什麼大成就。不過當初考大學的時候,其實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。但我當初的確是想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,後來考慮自己的分數和自己對生物相關學科的興趣,便申請了醫學系。換句話說,我讀醫學系的原因很粗糙,因為當時我沒有想要讀的科系。
然而進入醫學系之後,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而我也很快的發現,我沒有很想要救人,或幫助其他人度過鬼門關。不是說我不想要幫助人,而是說把其他人救活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怎麼讓我被吸引。如果救人不是我的原因,那麼我必須找尋自己的答案。否則我便沒有理由要待在醫學系。
慢慢地,我開始釐清自己的興趣,慢慢地了解自己真的想要做什麼。
而我發現:我喜歡創造東西,利用我的能力,在我自己喜歡的領域中,去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、去創造和產生一些沒有人想過的事情。
幸好醫學系的出路廣,從醫生到科學家到市長都有人當。因此,雖然我不是很享受讀醫學系,但是因為我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,我便能夠朝自己想要做的事前進。我非常了解,如果沒有深刻思考這個問題,當我若干年後從醫學系畢業,我將仍然迷茫,也不會快樂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一樣,因此沒有標準答案。有人想要幫助人,有人想要自己快樂就好,有人想要賺錢好讓自己可以把錢花在自己想要的事物上面。但無論如何,重要的是釐清自己想要幹嘛。什麼樣的事情讓自己快樂?什麼樣的事情讓自己充滿了活力?
因此我不把讀完醫學系當作目標,而是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作為目標。雖然這個目標可能包含從醫學系畢業,但是兩者隱含的意義大有不同。
「與成功有約」一書中,作者史蒂芬柯維一再的強調「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(以終為始)」,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的目的,去思考每一件事的「為什麼」,並不要畏懼地去質疑它。如果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和自己希望的事情有差別,那必須勇於更改,然自己走向對的方向。我常常和同學說,與其花一大堆時間讀書,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為什麼要讀書。因為如果讀了老半天從醫學系畢業,才發現一點都不想當醫生,那麼花這麽多時間讀書的意義都沒了。
對於人生中的每一個「為什麼」我想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。重要的是,去思考「為什麼」。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
Photo by Emily Morter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