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是 YAPPIE(Young Asian Professionals)。至少我們曾經都是。
在矽谷的最後幾天,我參與了WONG FU PRODUCTION的 YAPPIE Tour。
這是什麼樣的活動呢?實際上,YAPPIE是最近WONG FU PRODCUTION 的一部網路連續劇,內容敘述的是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環境面臨的掙扎、省思、和人生的挑戰。這個活動中,我親身和製作團隊見面,與其對談,了解劇中故事背後的故事。那麼你會問,身為住在台灣的台灣人,究竟有什麼關係呢?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,直到我有更深一層的反思,我才領悟了不一樣的道理。
什麼是YAPPIE?
YAPPIE雖然是這部連續劇中創造的詞,但是它所想要表達的,就是一個典型的亞洲人。什麼是典型的亞洲人?這當然是從一個美國文化的角度來詮釋的典型亞洲人形象。在故事中,主角是一個亞洲人「模範」,名字叫做安德魯,並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程師。按照故事裡所說,美國亞裔男性有1/13的機率叫做安德魯,並且有1/5的機率是個工程師(在YAPPIE tour的與製作人的問答期間,就有一名觀眾舉手問問題,自稱名叫安德魯並且職業是工程師,看來故事設定一點都不誇張)。因此這個名為安德魯的工程師,好巧不巧就是個不折不扣的YAPPIE。故事中,他面臨的是一連串他從來沒有遇過的挑戰。而一切便從他正在約會的女生嫌他很「安全」開始。
什麼是「安全」?安德魯納悶著,想必觀眾也極度納悶。安全有什麼不好?工作收入穩定,有房有車,到底哪裡不好了?
因為「安全」而被打槍而難以置信的安德魯因此踏上了一連串改變人生觀的體驗。從質疑亞洲文化的精髓、跨出文化的界線、探索不同文化的可能性、到探討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、甚至去思考亞洲文化在美國文化的定位等。滿滿的五集短劇,不斷的讓主角去探討亞洲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。
YAPPIE這部劇所探討的重點,就是所謂的「Asian Bubble(亞洲文化泡泡)」。像是安德魯絕大多數的朋友都是亞洲人,也只交過亞洲人的女友。他很「安全地」待在「亞洲文化泡泡」中,並不曾去思考泡泡外的世界,更不用說去試圖突破這個泡泡。他安分地做一個亞洲人,也過的很快樂。因此他並不覺得「安全」有什麼錯。
事實上,「安全」並沒有任何錯,甚至還很棒。YAPPIE所要探討的,並不是否定安安分分做一個亞洲人的觀念,而是試圖去探討「非YAPPIE」所帶來的從沒想過的可能性。
故事中,安德魯走出了舒適圈,而他有很多的新的體悟和新的想法與價值觀。至於是什麼樣的故事,在這邊先不透露,因為我知道很多人沒有看過。我把連結附在下方供各位觀賞。
為什麼我也是YAPPIE?
YAPPIE是亞裔美國人的事,那到底乾我什麼事?我可是住在台灣呢!我當初這麼想的,但是後來越是思考越想不對。後來才領悟原來YAPPIE不是亞裔美國人的專用詞,而是所有「模範亞洲人」都適用的詞。
在矽谷,我借住我的親戚家。他們雖然是台灣人,但是年輕的時候便移民到了美國。而他們的孩子接受的,固然是美式的教育。和阿姨比較台灣和美國的教育體制,可以發現美式教育非常注重個人發展,並會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別發展。例如學校課程有分等級,學生按照程度分到不同的班級,而這些班級有不同的課程進度/速度。重點是,這些班級在觀念上並沒有高下之分(跟古早時期的放牛班的意義不同),而是因材施教,不會認為班級進度滿而被認為是不好的學生(阿姨也有提到,仍然有些亞裔家長不認同這樣的觀念)。這和台灣(或應該說,傳統亞洲?)的教育觀截然不同。至少我接受台灣二十年的教育以來的感受是,我們對「因材施教」的定義,是考上建中、北一女就是好學生,考上台清交就是大好前程。而基測/會考分高中,名義上好像有分級可以適性教育,但實際上教材是差不多的、進度是一樣的,沒有真的「適性」。當然近年的教育觀念已逐漸改變,也有許多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嘗試不同的解決方式。這些都是各位有目共睹的成長。然而我想要表達的是,亞洲教育相對沒有給我們太多選擇,甚至沒有讓我們知道有這些不一樣的選擇。
言歸正傳,我一直都活在亞洲教育的泡泡裡,遵循著「正道」,讀建中然後考醫學系,卻在此之前沒有什麼機會或時間去探索泡泡以外的不同選擇。我不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YAPPIE嗎?
身為YAPPIE固然沒有什麼不好,但是YAPPIE沒有機會去了解其他的可能性。雖然沒有人能夠保證外面的世界一定比較好或不好,但是沒有勇於嘗試不一樣的東西,怎麼會知道?
你是YAPPIE嗎?你會希望走出這個泡泡嗎?如果希望,你會怎麼去實踐?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