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戲院最熱門的電影,莫過於瘋狂亞洲富豪(Crazy Rich Asians)了。
在美國比較早上映,所以我有幸可以先一睹這部片的風采。這部融合大量喜劇、經典愛情片元素、和豪奢的場景的電影,再加上全亞洲人的陣容,符合所有人的視覺、故事架構、和心裡的期待。我想很難有人不喜歡這一部片。
而片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幕,便是尼克的母親艾蓮的一句話(依照我的記憶,大致如下):「追求夢想?多麼美式的想法啊!(Pursuing one’s dream? How American!)」
又有一幕,艾蓮對瑞秋說:「你是個外國人~美國人,而美國人只想到自己的快樂(You’re a foreigner. American, and all Americans think about is their own happiness)」接著又說:「我們了解如何建立長久的事物,而這是你不懂的事情(We understand how to build things that last. Something you know nothing about.)」
而幾天之後我和就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好友聖驊碰面,互相交換了一下對人生的看法。其中一段談話,讓我重新的去看上述這一段話的含意。
以下文字對於電影劇情點到為止,並無暴雷情形。
群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
我和聖驊談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。如果有在讀我的文章,便會知道我很詬病亞洲文化限縮發展的價值觀。而當我和他談論到我對東方文化的看法時,他很立即的提出他的批判。
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而金字塔也不是一個人蓋成的」聖驊說道。「亞洲文化很重視群體的力量。儒家哲學中的『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』所想要表達的就是這樣。當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,做好自己並符合社會的期待,就能讓社會維持穩定運作,而這樣便是一個值得被讚揚的人物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重視團隊合作(team work),因為一個團隊中,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,盡好自己的本分,便能產生1+1>2的效果」
的確,當團隊合作起來,便能夠統合綜效,做到每一個成員單槍匹馬無法完成的事情。即便每一個角色不一定喜歡或享受這個角色應盡的義務和責任,但是整體而言,團體能夠完成更多事情,整體來說提升群體的效益。犧牲少部分人的權益,來完成比所有人都更大的事情,有時候是非常值得的。而西方觀念中,注重個體發展,雖然乍聽之下非常好,但是相對的,要使每個人都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發展,社會成本相對高,而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夠真正提升整體社會的利益,便不得而知了。
而電影中,艾蓮拋棄了她的一切,選擇去奉獻照顧一個龐大的大家庭。雖然自己犧牲了非常多,但是她了解她的付出是為了一個更大的願景和理想。這樣的想法,的確與西方文化所秉持的個人主義,的確是大相徑庭。因此艾蓮嗤之以鼻地對瑞秋表達她的不屑,可以說是情有可原。
但是問題來了。為什麼看電影的我們會對這樣的想法感到反感?是因為電影劇情安排的緣故?還是我們的想法偏向個人主義?
(如果您還沒有看過電影,在不透露劇情的情況下。故事的基礎設定是:艾蓮(尼克的母親)希望尼克能夠回國接掌楊家的大事業,而尼克因為愛上了瑞秋,希望與她待在美國一起共度下半輩子,因此母親艾蓮便試圖阻止兩人的愛情發展)
為了分析這樣的問題,我想嘗試用康德(Immanuel Kant)的道德觀來解釋。事實上,在寫這篇文章之前,我對康德的理論還停留在國中課本的階段。但是因為好友聖驊一直跟我說他修的康德哲學課程讓他非常有收獲,因此我花了些時間研究了康德的基本理論,發現真的非常有趣呢!
康德的定言令式(Immanuel Kant’s Categorical Imperative)
康德道德觀的基本理論,便是所謂的「定言令式」。康德認為人的行動有絕對的對與錯,而這些對與錯是可以透過推導而成的。而定言令式便是在任何情況或行動下,無關目的,理性都必須遵守的準則。如果一個人的行動並沒有遵守定言令式的內容,便會被視為是不道德的舉動。
其中,第二項定言令式如下:行動時對待人性的方式是,不論是自己或任何一個他人,絕對不能當成只是手段,而永遠要同時當成是目的。
本項令式的意義在於,「人」永遠不能成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,而是永遠要作為是結果。例如我想要喝一杯咖啡,所以用一個馬克杯來裝我的咖啡。而馬克杯便是我喝咖啡使用的工具/手段。由於馬克杯是個無生命體,並不具備自由意志,因此使用馬克杯作為一個工具並無道德疑慮。反之,如果我今天逼迫一個奴隸,在違反他的自由意志之下,強迫他幫我倒一杯咖啡,那麼我的作為便違反了康德的令式,因此我的作法便是不道德的。
看完這個例子,我想很多人會有疑問。那麼餐廳的服務生幫我倒咖啡的時候,我不是便利用了一個「人」來作為我享受咖啡的手段嗎?難道我的作為是不道德的嗎?不。因為服務生本身就願意幫你倒咖啡(因為他將服務客人是為自己應當做的事),而我則是借助他來完成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。我仍然尊重他的自由意志,將他視為一個個體。這與唆使一個奴隸來達成自己的目的,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結論
了解康德哲學的基本理念後,我們再度檢視艾蓮的想法和行為。
首先我們分析艾蓮想要達成的目的。很明顯的,她希望她花一輩子所建立的家庭與事業,能夠有人繼承,傳承一切。這個目的本身並沒有錯,因為一個家庭/事業的維持,可以造福家庭成員,是所有人受益。將人視為目的,是非常好的出發點。
然而問題便出在她的手段。她將尼克視為他的手段,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業,而非與瑞秋遠走高飛,拋下一切。不幸的是,這樣的想法和規劃違反尼克的意志。尼克不希望這麼做。因此艾蓮的作法是不道德的行為,即便她的目的是良好的。
我想,雖然「瘋狂亞洲富豪」在討論的一大部分是亞洲觀念與西方價值觀的衝突,但是基本故事設定本身就不利於艾蓮這一方。因此如果你在看這部電影時,對於艾蓮的角色產生莫名的反感,可能是你的道德感在作祟,這是情有可原的。
我認為這也是最近甚紅的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」一部連續劇中,我們總是無法對母親這個角色產生憐憫之心。劇中的「母親」角色可是奉獻了大半輩子在撫養她的兒女呢!難道他們不值得一點尊敬或者讚揚嗎?他們為了家庭所做的一切犧牲,難道就這樣被我們忽略嗎?問題就出在他們將兒女視為他們的手段。為了讓兒女考上名校,花時間和心力去為了這個目的努力,本質上並沒有任何錯。錯的是在於當這一切違反兒女的意願時候,無關目的多麼美好,這終究是一個不道德的舉動。
1+1>2的基礎應在於兩者的目的一致,才能夠實質的實現。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