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查理黃,在這邊和各位分享這禮拜看到我覺得值得分享的話題。
台灣外交困境
前些日子台灣邦交國一個月內少了兩個。老盟友們各各投奔老共的同時,國內也掀起一波辯論潮。
邦交or No 邦交,that is the question.
身為模擬聯合國圈的一份子,本人也對這個議題有所思考與反省。
本人淺見覺得要釐清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了解邦交國的重要性。或者反過來說,不重要性。邦交國固然,他有他的意義,它們開啟了許多與國際接軌的管道,但是沒有邦交國的情況,也不一定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糟。
這是極度相關政治的議題,本人也涉略未深,不便多做猜想和推論。不過我剛好看到以下關鍵評論網的影片,覺得很有意義,分享給大家,希望各位都能夠有收穫。
陶藝課的啟示
我很最喜歡的YouTuber/Blogger 之一Ali Abdaal 前些日子寫了一個有關陶藝課的小啟示。其中探討了 「量」與「質」的比較。這個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,一組學生的目標是每天生產一個陶器,另一組的目標要專注在生產一個最好的陶器。結果發現,最後結果最好的陶器都是由每天生產的組別產出,而非專注生產一個作品的組別。故事的意義在於,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並非要寧缺勿濫、量少質精,而是當你勇於嘗試和創造,自然會有好的結果。有點類似「別等繆思來上門,而是要上門找繆思」的概念。雖然我懷疑這樣的實驗有Selection Bias(畢竟每日組的作品數多,被選到的機率也較高,不過無論如何我覺得不影響本篇主旨),但是我想這觀念我非常認同。不要管自己準備好了沒,而是勇於接受真實的挑戰,從中汲取經驗,才是正道。畢竟,親臨戰場永遠比紙上談兵學習的更為快速。
阿里的文章:The Parable of the Pottery Class
本週分享就到此為止,希望各位每天都有人生的收穫。
Photo by Joshua Fuller on Unsplash